- 療法介紹 -
2025 國際失智症日
 

國際失智症日/90 歲失智長者恢復如常 醫師揭示高齡用藥風險與治療契機
螯合療法與營養注射助患者重拾生活能力 專家呼籲正視多重用藥問題


在 9 月 21 日國際失智症日來臨前夕,全球對於失智症的挑戰與日俱增。根據衛生福利部於 2024 年 3 月公布最新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全國社區 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結果為 7.99%,亦即 100 位 65 歲長者中約有 8 位可能罹患失智症,台灣失智人口已突破 35 萬人。
隨著人口快速老化,失智症已成為社會共同面對的重大健康課題。失智症除認知功能障礙外,亦伴隨情緒及行為症狀(BPSD),除了讓失智者產生不適感,也是造成中年照顧者主要壓力來源。具有毒物和家庭醫學雙專科的謝伯欣醫師,近日分享一則 90 歲女性的案例,顯示在傳統藥物療效有限的情況下,藉由螯合療法與營養注射,患者不僅有機會恢復日常生活能力,還能在高齡時減少臥床時間,維持患者及其家人較好的生活品質,提供外界一個值得關注的新方向。

九旬失智嬤擺脫多重用藥束縛 螯合療法助其重獲新生

這名 90 歲女性因血管性失智,被家人帶來就診。她的症狀包括飯後仍喊沒吃飯、懷疑家人偷東西、自言自語,甚至即使服用安眠藥仍睡不久等等。過去在醫院追蹤治療,已服用多種藥物,包括失智藥物、安眠藥、止痛藥、心臟與腸胃相關藥物等,卻未見改善,反而症狀愈加複雜。患者女兒擔心母親「藥愈吃愈多,卻沒有效果」,希望能嘗試不同治療方式。謝醫師在詳細評估後,建議進行螯合療法搭配營養注射。治療一到兩個月後,患者的失智症狀逐漸改善,半年後甚至能完全停藥。除了記憶混亂改善外,原本困擾的頭暈、腰痛、夜尿、皮膚問題也一併消除。患者持續每三到四週接受一次螯合針與營養注射,長期維持良好狀態。
更令人驚訝的是,96 歲時她和家人去日本旅遊,仍可自己行走,安然度過新冠疫情,並在 102 歲過年時,還能透過女兒錄影向醫師拜年,直到 103 歲過世前都還能與人溝通無礙。

(圖:情境圖,非當事人

重金屬毒性:失智症與腦小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

謝伯欣醫師指出,此案例的成功,印證了近年來醫學研究對於重金屬毒性與神經退化性疾病(ND)和腦小血管疾病(CSVD)之間關聯的理解。根據研究,重金屬被視為人類持續的威脅,因為它們無法被根除,而長期暴露於砷、鎘、鉛、汞、鋁等重金屬/類金屬,已證實與多種健康風險相關,包括神經退化、大小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異常和癌症等。腦小血管疾病(CSVD)是一種統稱,指的是腦部細小血管受損的情況。這種病變會影響細胞供血,被認為是造成失智、記憶力退化、情緒不穩定等問題的重要原因。研究顯示,體內若有太多重金屬,可能會造成腦血管發炎、壓力增加,進而損傷腦細胞。例如:

會造成腦部小血管發炎、血腦屏障(BBB)破壞,以及腦微血管灌流不足,進一步誘發慢性缺血與小血管病變,增加失智風險。

:除了破壞血腦屏障結構,增加腦部對其他毒物與炎症介質的暴露。也會造成小動脈硬化、腦血流降低。這些腦血管障礙加速神經元缺血性損傷,成為失智的重要驅動因素。

: 容易與人體蛋白質結合,可直接破壞神經細胞,也可造成腦血管的氧化壓力與發炎,造成記憶與認知障礙,與失智發生密切相關。


簡單來說,長期接觸這些重金屬,可能會讓腦部小血管逐漸受損,增加失智或其他腦部疾病的風險。

 

螯合療法:清除體內毒素,逆轉疾病進程的潛力

螯合療法(Chelation therapy)近年來被整合醫學視為一種有效的策略,有研究發現 EDTA 螯合療法 能有效移除這些毒性金屬負擔並改善患者症狀。
謝醫師解釋,患者體內的重金屬會引發氧化壓力,破壞細胞內部的平衡,特別是降低穀胱甘肽 (GSH) 等重要抗氧化劑的水平,進而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和血腦屏障功能障礙。螯合療法透過螯合劑與體內重金屬結合,形成穩定的化合物,再經由尿液排出體外,從而降低重金屬對身體的危害。此外,螯合療法不僅能移除毒性金屬,還能降低活性氧(ROS)水平並提升整體抗氧化能力,有助於修復血管內皮損傷。


(Photo by insung yoon on Unsplash)

失智症治療新視野:輔助治療醫學

謝醫師指出,台灣長者「多重用藥」的現象十分普遍,許多失智患者同時伴隨高血壓、心臟病、關節炎等疾病,導致藥物種類越來越多,卻治標不治本,且增加副作用風險。他強調,螯合療法的原理是幫助清除體內有毒重金屬,同時透過營養素補充支持細胞修復,對部分患者有助於改善症狀。然而,他也提醒,不同的疾病症狀需要不同的螯合劑量與頻次,須專業醫師評估。
「從臨床案例來看,輕度失智症有機會完全逆轉,且生活品質可以大幅改善。」謝醫師呼籲,失智症家屬應多接觸輔助醫學的醫療,跳脫以藥物壓抑情緒、行為症狀的迷思,才能增加病患恢復健康的契機,真正減輕患者與家庭的負擔。適逢國際失智症日,謝伯欣醫師期盼社會能更多關注失智症的健康人權,善用輔助醫療,跳脫以「過度用藥」的方式讓患者呆滯臥床,來降低照護者壓力的迷思。

 

謝伯欣醫師簡介

主要經歷
•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
• 台北榮總家庭醫學科&毒物科總醫師
• 衛生署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總醫師
• 台北榮民總醫院主治醫師
• 美國功能醫學學會會員
• 現為博馨診所院長

 

參考資料:

1.衛生福利部 https://www.mohw.gov.tw/cp-16-78102-1.html
3. Patwa, J., & Flora, S. J. S. (2020). Heavy Metal-Induced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Insights into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Possible Reversal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1 (11), 3862. doi:10.3390/ijms21113862.
2. Fulgenzi, A., Vietti, D., & Ferrero, M. E. (2020). EDTA Chel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 Update. Biomedicines , 8 (8), 269.doi:10.3390/biomedicines8080269.

 

延伸閱讀:

失智症能治,但關鍵不只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