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ozone)被廣泛地用於醫療已有數十年之久。它的效果不斷被證實,且副作用非常少(註[1])。醫療臭氧用於消毒和治療疾病,可追溯到 125 年前。早在1893 年,臭氧便被用於消毒飲用水,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公共衛生領域中大規模應用臭氧技術。
隨後在1902 年,美國醫師 Charles Linder 發表論文,報告他將臭氧注射(ozone injection) 作為例行治療的一部分。這是臭氧正式進入臨床醫學的開端,顯示醫師已認識到其潛在的生物學效應與治療價值。
到了1920 年,Noble M. Eberhart 醫師在其著作《A Working Manual of High Frequency Currents》中,詳細描述了臭氧治療在多種疾病中的應用,包括結核病 (tuberculosis)、貧血 (anemia)、耳鳴 (tinnitus)、百日咳(whooping cough)、氣喘(asthma)、過敏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 or hay fever)、失眠 (insomnia)、肺炎 (pneumonia)、糖尿病 (diabetes)、痛風(gout)及梅毒 (syphilis)等。這顯示臭氧療法在當時已被視為一種跨系統的整體性治療手段。
在1934至1938年,法國醫師 Aubourg 和 Lacoste 進一步推廣臭氧灌氣療法(ozone insufflation),並於 1938年由 Aubourg醫師出版《Medical Ozone:Production, Dosage and Method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書中詳細記載經直腸、陰道灌氣、傷口注射臭氧、以及臭氧吸入療法的臨床應用。在他所記錄的 8000 例治療病例中,未發現任何對人體有害的副作用。這是臭氧醫療安全性的早期實證之一。
1961 年,《Encyclopedia of Chemical Technology》 收錄了一則重要紀錄:在長達80 年 的大規模臭氧使用歷史中,未曾造成任何人類死亡案例。同年,德國醫師Hans Wolff 首次介紹了兩種自體血臭氧療法:
✓Major Autohemotherapy (MAH):大量自體血與臭氧混合後再回輸體內;
✓Minor Autohemotherapy (MiAH):小量血液混合臭氧後作為免疫刺激注射。
這兩項技術成為現代醫療臭氧治療的核心基礎,也標誌著臭氧療法進入現代醫學的操作標準時代。
 
1979 年起陸續出現使用臭氧療法治療 AIDS 成功的報告;1980 年開始,也有多篇研究證實臭氧對癌症細胞的抑制作用(註 [2])。這些研究推動了臭氧療法從消毒殺菌走向免疫調節、代謝改善與抗腫瘤領域。
早在1929 年出版的《Ozone and Therapeutic Actions》 一書中,就已經羅列出 114種可使用臭氧治療的疾病(註 [3]),這說明臭氧醫學的臨床應用早已十分廣泛,並且有長期的文獻見證。
至今,臭氧療法被用於治療各種急慢性病與難治性疾病,其療效記錄於眾多臨床研究與觀察報告中。它在歐洲尤其受到醫師與患者的普遍認同與接受。以德國為例,目前約有8000 位醫師經常性地使用臭氧療法治療患者,應用領域橫跨疼痛醫學、感染控制、循環障礙、代謝疾病與免疫調節等範疇。
1.6 現代國際規範的形成(Madrid Declaration on Ozone Therapy)
進入 21 世紀後,臭氧醫學的臨床研究、設備製造與劑量規範逐步國際化。為了建立統一標準與醫學倫理依據,國際醫療臭氧科學委員會 (ISCO3) 自 2010 年起編撰並發表了《The Madrid Declaration on Ozone Therapy》。
• 第1版(2010):確立臭氧醫療的基本術語、濃度與安全劑量範圍。
• 第2與第3版(2015、2020):納入臨床證據與各國法規。
• 第4版(2025):由 ISCO3 於 2025年4月18日通過,並在2025年6月於馬德里正式發表,全面整合人醫、牙醫與獸醫領域,收錄治療原理、各途徑劑量窗、安全規範,總頁數達 189 頁。
 
當正確濃度的醫學臭氧 (由醫療級氧氣經臭氧製造機產生的臭氧/純氧混合氣體)與血液或體液接觸時,國際學術界普遍探討其可能涉及以下多重生物學效應:
• 臭氧被認為能適度刺激身體的抗氧化酶系統,包括穀胱甘肽 (Glutathione)、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過氧化氫酶 (Catalase) 等,使細胞對氧化壓力的適應性與防禦能力增強。
• 《Madrid Declaration》第 4 版指出,低劑量臭氧可誘發“控制性氧化壓力(oxidative preconditioning)”,產生 hormesis 效應:在可逆氧化環境中誘導抗氧化基因上調(如 Nrf2 pathway)。
• 此效應在臨床上與降低慢性發炎、改善線粒體功能、促進修復性代謝有關。
• 臭氧可提高紅血球的 2,3-DPG 濃度 (2,3-diphosphoglycerate),促進氧氣從血紅素釋放到組織,改善組織氧合。
• 同時可增強紅血球膜流動性與變形能力,提高微循環效率。
• 臨床研究顯示,在糖尿病足、外周動脈阻塞、慢性缺血性疾病中,這種微循環與組織氧合改善效應是主要治療機轉之一。
• Ozone 可刺激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粒線體再生)及 ATP 生成,對慢性疲勞症候群、代謝症候群等患者具有潛在益處。
• 文獻顯示臭氧或其反應產物 (如過氧化氫、脂質氧化分子LOPs)可調節免疫反應。
• 低劑量臭氧可激活單核球與巨噬細胞,促進細胞激素 (IL-2、IL-10、TNF-α)平衡,達到免疫調節 (immunomodulation)效果。
• 同時可能刺激干擾素 (Interferon)、白血球介素與生長因子表現,提升人體對感染的防禦力與修復能力。
• 在自體免疫疾病 (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中,低劑量臭氧被研究作為調節過度免疫反應的輔助療法。
• 臭氧具有強氧化性,在體外實驗中對細菌、病毒、黴菌、原蟲均具破壞脂膜與蛋白結構的能力。
• 醫療上以間接作用(透過臭氧反應產物進入血液)達到抗感染效果。
• 《Madrid Declaration》指出,臭氧可作為抗生素耐藥時的輔助治療,例如糖尿病足感染、褥瘡、MRSA 及慢性潰瘍等。
• 臨床研究亦顯示,在病毒性疾病 (如帶狀皰疹、肝炎、HPV 相關病變)中具有縮短恢復期與減輕症狀的潛在價值。
• 臭氧能抑制環氧化酶-2 (COX-2)與 NF-κB 路徑,降低發炎介質(如PGE₂、TNF-α)的生成。
• 局部注射 (Prolozone)可改善關節與肌肉組織氧合,促進修復與減少疼痛訊號。
• 臨床應用包括退化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肌筋膜疼痛等,並在多項隨機試驗中顯示良好止痛效果。
• 臭氧刺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與轉化生長因子β (TGF-β)表達,促進血管新生與肉芽形成。
• 外用臭氧水、臭氧油及 bagging 療法已被廣泛應用於糖尿病潰瘍、壓瘡、慢性感染傷口等。
• 結合常規清創與抗生素,能明顯縮短癒合時間並減少感染率。
• 研究顯示臭氧可增加腦部氧供與血流量,並改善神經能量代謝。
• 在神經退化性疾病 (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中,臭氧被研究為抗氧化與抗發炎性神經保護劑。
• 在代謝症候群與糖尿病患者中,MAH/OHT 療法可降低血糖與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已報告之應用範圍 (依系統彙整;不分證據等級) 下列為國際期刊、專著、臨床報告與會議論文中曾被報告或探討之臭氧醫療應用範圍彙整 (人醫/牙醫/部分獸醫)
• 椎間盤突出 (經皮臭氧髓核消融/椎旁注射)、坐骨神經痛、退化性椎間盤病變
• 退化性關節炎 (膝、髖、肩)、肩周炎、滑囊炎、足底筋膜炎、肌筋膜疼痛
• 運動傷害 (肌腱/韌帶拉傷、慢性扭傷)、神經病理性疼痛、帶狀皰疹後神經痛
 
•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PAD)、下肢缺血、雷諾氏現象
• 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靜脈性潰瘍、糖尿病足潰瘍與感染性創面
• 缺血性心肌病變之輔助、腦中風後功能恢復之輔助 (復健配合)
• 慢性傷口 (糖尿病足、壓瘡、靜脈性潰瘍)、術後難癒合創口
• 細菌性/真菌性皮膚與軟組織感染 (含 MRSA、念珠菌等)
• 泌尿生殖道:膀胱灌注 (慢性膀胱炎)、陰道灌氣/灌洗(反覆性陰道炎)
• 耳鼻喉:慢性鼻竇炎、外耳道炎 (外用/灌洗)
• 牙科:牙周病、根管感染、植體周圍炎 (臭氧氣體/水/油)
• 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氣喘 (作為抗發炎與黏膜微環境調節的輔助)
• 反覆性上呼吸道感染之支持性處置 (外用/局部處置;非吸入氣體)
• 自體免疫與發炎性疾病之輔助: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燥症、牛皮癬與濕疹等皮膚發炎病
• 慢性疲勞症候群、纖維肌痛症、病毒後疲勞/長新冠 (疲勞、腦霧等症狀的支持性調節)
• 第2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與慢性低度發炎之調節的輔助
• 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NASH)之探索性應用
 
• 認知退化、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 (神經發炎與氧化壓力調節的探索性應用)
• 偏頭痛、慢性頭痛、缺血性腦傷後功能恢復輔助
• 放/化療相關疲勞、口腔黏膜炎、手足症候群、周邊微循環障礙等之支持性照護
• 目標為提升生活品質、減少治療副作用、優化微循環與氧化還原平衡 (非腫瘤單獨治療)
• 慢性腸道失衡 (菌相異常、腸漏) 的探索性研究 (直腸灌氣、MAH 等作為系統調節)
• 肝炎、慢性肝病之輔助 (以系統性調節與抗氧化支持為主)
• 慢性皮癬、濕疹、脂漏性皮膚炎、病毒疣、黴菌感染
• 皮膚再生與創面重建(臭氧水/油/bagging 促進肉芽與血管新生)
• 反覆性陰道炎、骨盆腔慢性疼痛之局部輔助
• 間質性膀胱炎與慢性膀胱炎(膀胱內灌注)
• 牙周治療、根管治療灌洗、口腔潰瘍與黏膜炎、種植體周圍炎
• 口腔外科傷口與植體手術後感染風險控制(臭氧氣體/水/油)
• 眼科: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缺血性視網膜病變 (以系統調節/局部輔助為主)
• 風濕免疫外的慢性發炎症候群、線粒體醫學與抗老化(生物能量與氧化還原平衡)
 
抽出 200CC 血液,混和臭氧後,經靜脈注射回體內
抽出小量血液,混合臭氧後,經肌肉注射回體內
抽出血液,經由高壓混合臭氧(hyperbaric MAH),快速靜脈輸注,重複數次
氧氣/臭氧經由透析管持續進入血中
將臭氧灌注到食鹽水中做靜脈輸注
將臭氧灌注到耳道、鼻竇腔、直腸、陰道、膀胱等部位
將臭氧直接注射入治療部位,例如肌肉、關節、皮膚、或局部病灶
water、sauna、bagging or cupping、inhalation through oil
 
醫學臭氧的應用歷史豐富,其潛在應用領域持續擴大。最新的 《Madrid Declaration on Ozone Therapy》第4版(2025, ISCO3) 已將臭氧療法定位為一項多系統生物調節療法(multisystem bioregulatory therapy),其目標並非單一疾病的對症治療,而是恢復細胞氧化還原平衡、增強代謝與免疫整合的整體性醫療模式。
參考文獻
[1] A. M. Elvis and J. S. Ekta "Ozone therapy: A clinical review" J Nat Sci Biol Med. 2011 Jan-Jun; 2(1): 66–70.
[2] In 1980, F. Sweet, et al, publish "Ozone Selectively Inhibits Human Cancer Cell Growth" in the peer-reviewed journal, Science, Vol. 209.
[3] Shoemaker JM. Ozone therapy: History, physiology, indications, results. [cited in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