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網路上流傳「補充維他命B12可能會致癌」的說法,引起不少民眾疑慮。許多人因此停止補充B12,卻發現疲勞、肌肉痠痛、睡眠障礙等舊症狀又再次出現。
事實上,這類傳言多半源自對醫學研究的過度推論。B12是人體維持正常代謝與神經功能不可或缺的營養素,長期缺乏反而會造成健康問題。本文將以臨床與科學角度,說明維他命B12與癌症的真正關係,並解析補充B12的正確方式與常見迷思。

不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資料,維他命B12並未被列入致癌物,也不屬於可能致癌的物質。
癌症的發生需要同時具備致癌因子、慢性發炎及免疫低下等條件。B12既不是致癌因子,也不會引起發炎或免疫抑制,因此「吃B12會致癌」的說法並無根據。
這個誤解來自一項觀察性研究的過度推論。
該研究針對沒有補充B12的人進行觀察,發現血中B12濃度高於正常範圍(>1000)者,在五年內罹癌的機率較高。然而,這種相關性並不代表因果關係。
研究顯示,當人體未補充B12卻出現濃度異常升高時,往往是因為體內代謝或疾病變化所造成的現象,可能是癌症的早期警訊,而非B12引起癌症。
換言之,高B12是結果,不是原因。
這就像血中膽固醇濃度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但「吃膽固醇」並不會直接導致心臟病一樣。
不能。
觀察性研究無法排除生活型態、飲食、基因與疾病狀況等混淆因素。
例如,統計上「打高爾夫球的人成為企業CEO的機率更高」,但並不代表打高爾夫會讓人升官。
同樣地,「B12濃度高」與「癌症風險」之間的關聯,並不代表「吃B12會導致癌症」。
營養與疾病的研究若僅以觀察性數據推論因果,結論往往不具科學可信度。
相當普遍。
在生物能共振檢測中,多數未補充B12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缺乏。這與現代生活習慣有關:
胃酸分泌不足導致吸收差
紅肉攝取量減少
長期暴露於環境毒素,導致B12消耗增加
因此,B12不足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而非少數情況。
不一定需要。
血液檢測的B12參考值主要用於判斷是否會造成貧血,並非健康或充足的標準。
臨床上即使B12濃度高於參考值數倍,補充高劑量B12仍能帶來益處,特別是在能量代謝與神經修復方面。
因此,對於長期疲勞、睡眠不佳、手腳發麻、專注力下降等症狀者,適度補充B12通常是安全且有助改善的。
不會。
人體雖能儲存少量B12(約2至5毫克),但超出部分會經由尿液自然排出,不會造成中毒或負擔。
身體保留的B12是為了在長期攝取不足時維持基本代謝功能,而非累積性的毒性儲存。
 
維他命B12是許多生理反應的輔酶,參與下列重要功能:
DNA合成與紅血球生成
神經修復與肌肉放鬆
能量代謝與抗疲勞
在臨床應用上,B12常用於輔助改善:
肌肉拉傷、慢性痠痛、手腳發麻、乾眼症、頭暈、耳鳴、失眠、慢性疲勞等症狀。
不會。
美國醫學研究院(IOM)未設定B12的最高可耐受攝取量,因為尚無任何研究顯示高劑量B12會造成健康危害。
即使B12的血清濃度超過參考值十倍,或注射劑量達建議攝取量的一萬倍,也不會出現毒性反應。
長期大量使用僅可能使體內「有機鈷」濃度升高,但這屬於無毒性的生理現象。
若長期感到倦怠、失眠、注意力下降或肌肉無力,建議諮詢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適合補充維他命B12。
B12怎麼吃都不會過量,補充B12不僅安全,對於改善疲勞、修復神經及提升能量都有幫助。
維他命B12不會致癌,且是維持身體代謝與神經健康的重要營養素。